學校起于師范,興于師范,教師教育底色厚重;學校植根商丘,服務商丘,融入地方共同發展。在探索建設應用型大學過程中,呼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期盼,面向商丘城市建設、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創新校地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校地校企同頻共振、合作共贏、融合發展。
一、建立校市戰略合作框架,構建校地融合發展機制
2016年,學校與商丘市人民政府簽約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與商丘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梁園區人民政府、建行商丘分行、梁園區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單位簽訂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合作協議。2017年7月,商丘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市校合作工作的意見》(商發[2017]16號)。2017年10月,學校與商丘市共建商丘科學院,對接商丘優勢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促進商丘經濟轉型,增強商丘發展動力。2018年12月,商丘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下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實施意見任務分解的通知》,把推動學校轉型發展列入商丘市重點工作和年度工作安排,構建了校地合作發展有效機制。
二、依托聯動發展共同體,構建教師教育發展新體系
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學校為社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基礎教育優秀師資。近年來,適應基礎教育發展新要求,持續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相融合、職前職后一體化”“用一線名師培養未來教師”的教師教育新模式,破解了教師教育校地聯動發展難題。
1.校地聯合聯動,共建教師教育協同發展機制
學校始終將打造“教師教育精品工程”確定為轉型發展核心工作之一。瞄準市場需求動態,確立了“面向3-15歲兒童,聚焦幼兒園、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適度開展初、高中學科教師培養”的師范教育發展定位,倒逼師范專業結構優化整合,著力培養“一專多能全科式”教師,努力與傳統師范院校錯位發展。
依托教師教育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加快教師教育規劃、建設和發展,提升教師教育整體水平和研究、服務、引領地方基礎教育能力。瞄準教改方向,推動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構建“2110”人才培養模式,即2年專業基礎教育,1年校內專業與教師教育,1年頂崗實習,實現“0”距離就業。
學校與商丘市、永城市、鹿邑縣等市縣聯合組建教師教育共同體,成立領導小組,建立工作協同機制,整合區域內教師教育政策、智力、制度等資源優勢,推動教師教育創新發展。
組建教師教育智庫,圍繞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體制機制創新、師范生培養、在職教師培訓等進行系統研究,將教師教育的職前培養、職后培訓、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進行一體化設計。
2.創建“互聯網+”工作坊,用一線名師培養未來教師
發揮“互聯網+”優勢,依托網絡研修平臺,分學科建立“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工作坊”。與商丘市教體局密切配合,以商丘市名師工作室成員為主,分學科遴選中小學、幼兒園一線名師,與高校教師一起,作為工作坊主持人。采取“師帶徒”“1帶8”等方式,創新性構建了“集中培訓+網絡研修+跟崗學習+現場實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新模式。通過集中培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任務,師傅進行示范引領。通過網絡研修,師生共同進行課程標準、教學設計、說課技巧、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理論學習。借助CCtalk直播軟件和網絡平臺直播功能,進行課堂直播,實現遠程教學、評課議課、教學指導和互動交流的同步實施,解決了師傅指導徒弟的時空困境,緩解了一線名師對師范生指導與本職工作之間的矛盾。學生通過跟崗學習,習得師傅經驗;通過現場實踐,提升教學技能。最后以賽代訓,既檢驗了培養成果,也調動了參與主體的積極性。目前,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漢語言文學、數學與應用數學、英語5個師范專業均采取這一模式,效果較好。
3.職前培養職后培訓一體設計,提升培養培訓質量
學校重視“國培計劃”“省培計劃”等職后培訓項目,在“國培計劃”運行過程中,讓學校師范專業教師和在校師范生旁聽課程,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加深了專業教師對基礎教育的了解,提高了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師德師風水平。通過辦好“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加深了社會對我校教師教育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的了解與認識,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教育部匿名評估中,我校先后有8個“國培計劃”項目學員滿意度名列省內高校第一。
4.深化校地合作,探索地方教師隊伍建設新模式
圍繞地方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不斷強化服務基礎教育的深度和廣度,積極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幼兒園互利共贏的協同育人模式。
創新協同機制,深化校地教育合作。與民權縣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戰略協議》,通過與地方政府基地共建、資源共享、人才共育,解決“校地兩張皮”難題。在共同實施中小學幼兒園師資系統培訓基礎上,選派大四師范生到民權縣城鄉中小學幼兒園帶薪頂崗教學,常年循環不斷線,既解決了地方師資薄弱難題,又拓展了學生實習就業空間;共建公辦民助幼兒園,為地方提供師資和教學設計,帶動地方學前教育發展。
破解鄉村學校校本研修難題。與永城市教體局合作,以學?;騾^域為單位,分學科建立教師工作坊,采取“集中研修+網絡研修+現場實踐”的混合培訓模式,探索建立網絡支持下專家引領、校際互動、區域聯動的校本研修運行機制,促進師資均衡發展。
率先啟動教師培訓師培育工程。響應省教育廳《關于啟動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師培育工程的通知》精神,與濮陽縣合作,成功舉辦首批50人的教師培訓師培訓班,經考核,雙方聯合命名了第一批49名初級教師培訓師。
同時,學校與商丘市教體局和中小學幼兒園積極合作,實施了大量地方基礎教育師資培訓項目,建立了一批針對性強、特色突出的師范生教育實習基地,聯合聯動、共建共享、合作共贏、協同推進的地域性教師教育聯動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我校教師教育改革成效顯著,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肯定和社會廣泛認可。2018年7月6日,“河南省教師教育聯動發展共同體建設計劃專項工作推進會”在我校召開。學校在河南省教師教育工作推進會(2013年7月16日)和全省基礎教育暨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會議(2019年1月31日)上,學校分別以《立足質量 協同創新 開創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工作新局面》《聯合聯動 融合創新 開創區域教師教育發展新局面》為題作了典型發言。2018年10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辦公室印發《“國培計劃”教師培訓團隊研修項目實施指南(試行)》(教辦師〔2018〕715號),把我?!皣唷表椖窟\行模式在全省推廣。
三、成立校地合作發展聯盟,完善協同育人治理體系
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學校發揮學科專業和人力資源等優勢,著力研究商丘、設計商丘、服務商丘。在服務中求支持,在貢獻中求發展,在主動服務、合作共贏中拓展了辦學空間、豐富了辦學資源、增強了辦學活力,構建校地協同育人新模式,實現了學校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2017年6月,正式成立“商丘師范學院合作發展聯盟”,搭建了學校、政府、企業合作的大平臺,構建了教育、政府、行業、企業之間的“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機制。學校吸引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建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出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章程》,完善了校地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內部治理體制機制。
合作發展聯盟成為校地校企合作共贏有效平臺:一是變“單通道”為“多通道”,實現合作機制的多元化。二是變“點對點”為“面對面”,實現校企資源共享。三是變“被動接受”為“訂單制”人才培養,實現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四是變“教學型”為“行業型”,強化“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五是變“各自為戰”為“協同創新”,實現共同發展。
四、發揮專業人才資源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1.挖掘整理商丘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學校致力于商丘文化的搶救、收集、整理、研究和推介服務,已經成為研究、整理、保存商丘文化的資源庫,宣傳商丘地方文化的智囊團,展示商丘文化的橋頭堡。
學校圖書館特藏部一直致力于商丘地方文獻、河南地方文獻以及相關專題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與開發利用,現已形成了自身獨有的館藏特色。收藏特色文獻5萬冊件,其中商丘區域古碑墓志拓片660余種、歷代名碑墓志拓片500余種、漢畫像石拓片450余種、其它金石拓片2000余種;商丘及周邊區域家譜650余種,著名的“商丘八大家”“睢州四大戶”的家譜都有收藏;商丘、河南地方志書籍1800多種、近3000余冊;商丘、河南歷代名人著述650余種;商周秦漢時期商丘歷史文化專題史料2000多種、5000余冊;館藏各種古典文籍及民國圖書4萬余冊,再現了商丘歷史記憶,傳承了商丘文化精神,為商丘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學校擁有省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漢梁文化研究中心、莊子與道家文化研究中心、炎黃文化研究中心等地域文化研究機構,凝練了漢梁文化、商文化、火文化、莊子與道家文化等獨具商丘文化特色的研究方向?!渡糖饚煼秾W院學報》在“老莊研究”“漢梁文化研究”“商宋文化研究”等富有商丘地域特色和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專欄的基礎上,于2012年推出“莊子·道家·道教研究”欄目,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全國老莊、道家與道教文化的重要傳播基地,社會效益和影響力逐日增強。
2.依托學科專業人才優勢,助力地方文化建設
學校有關教學單位充分利用專業和人才優勢,講述商丘、傳播商丘、設計商丘、美化商丘、歌唱商丘,服務商丘城市品牌打造和文化建設。
人文學院(應天書院)通過應天書院大講堂、商丘道德講堂、商丘市國學文化促進會及《商丘日報》等平臺,為商丘市黨政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職工作講座,開展“國學公益大講堂”,傳承弘揚商丘優秀文化傳統。努力打造“應天書院”名片,常年開設“應天周末講壇”,為學生講授學術前沿。開設“應天書院講壇”,邀請國內知名學者來學校講學。出版《三商之源——商丘》《宋國史稿》《漢初賢才賈誼》《商丘古國志》《商丘文萃》等學術著作,發表系列學術論文,詮釋傳播“華商之源,通達商丘”城市品牌。李可亭教授被聘為“商丘古城修復性保護與展示工作商丘本地咨詢委員會”首席專家,參與商丘古城的保護性修復,并在商丘市2017年9月舉辦的“游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系列活動中,作為顧問全程參與商丘電視臺“視話商丘——游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電視訪談節目。該節目錄制了10集,其中我校教師主講了5集。
傳媒學院以專業為依托成立“智樸”影視工作室、“應天驕子”融媒體中心、“好人之聲”朗誦藝術團、“靈感”廣告工作室等實踐教學平臺,建構工作室“(1+1)N”合作模式,積極承擔地方文化建設重大項目。在“游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大型全媒體探訪聚集活動中,智樸影視工作室師生團隊負責商丘歷史文化史前篇、夏商篇、春秋戰國古宋篇、秦漢篇、隋唐篇、宋元篇、明清篇、現代篇8集專題片的拍攝與制作?!昂萌酥暋崩收b藝術團與市委宣傳部、“商丘好人”聯誼會合作,圍繞“商丘好人”道德品牌建設、商丘傳統文化挖掘,舉辦了“商丘好人”、“商之頌”等大型誦讀會。
藝術設計學院立足“兩業三品,實題實做”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結合商丘地域文化和行業企業標準開展作品創作。圍繞姓氏文化、木蘭文化、歸德古城、永城芒山旅游區、民權葡萄酒、柘城辣椒、虞城賈寨豆腐干、梁園區魏莊麻糖等區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產品創作品牌形象設計、包裝設計、海報宣傳。關注社會焦點,援手城市形象提升,承接“商丘市志愿服務主題公園”設計、“商丘好人”系列活動策劃與設計、智慧商丘公眾平臺系列設計、商丘博物館系列文創產品設計、“詩經文化園”整體策劃及景觀文化植入、商丘市廉政文化廣場主題設計、策劃商丘古城500周年系列活動、“木蘭小鎮”整體概念規劃設計等地方典型設計服務類項目60余項。
美術學院在全國文化(美術)產業示范基地、河南省特色文化(繪畫)村、中國畫虎第一村民權王公莊建立大學生學習實踐基地,學習民間畫虎技法,傳承地域特色文化。成立小畫筆青年志愿者服務團隊,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在商丘各地進行大型墻繪公益實踐創作活動,先后為永城市、梁園區、睢陽區、夏邑縣、虞城縣、寧陵縣、民權縣、睢縣、柘城縣等近百個基層社區、村莊、學校和企業,義務繪制大型墻體繪畫30000余幅,繪畫面積近110000 m2,惠及基層民眾200余萬人。
音樂學院以商丘歷史故事創作的舞劇《桃花扇》、商丘好人水上義務救援隊的真實故事創作的原創舞劇《舞思·拯救》,得到了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原創歌曲《豫東夯歌》《五谷香飄大中原》《中原風》獲河南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大型原創歌舞劇《應天書院》已完成劇本創作,正在排練舞臺演出。2018年12月,音樂學院成立了商丘師范學院第一個學科型公司——河南天德圓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致力于將教學成果、科研成果轉化成文化產品,形成“教學、創作、產品、產業”聯動機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3.開展應用科技研發,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學校注重應用型科研導向,瞄準商丘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面向經濟社會建設一線組建科研團隊,搭建科研平臺。與商丘市共建商丘科學院,與柘城縣共建“河南省干制辣椒產業技術院士工作站”,對接商丘優勢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促進地方經濟轉型,增強商丘發展動力。目前,建成省廳級科研平臺19個,校級科研平臺21個。2015年以來立項橫向科研項目259項,成為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載體。
學校鼓勵教師深入廠礦企業、田間地頭,開展應用科技研發,服務地方產業技術進步??蒲衅脚_與地方經濟建設的契合度不斷增強,貢獻度不斷提高,得到了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的充分認可。比如:化學化工學院生物分子識別與傳感河南省重點實驗室與上海曼克爾瑞生物醫藥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豫東地區技術最為先進的腫瘤檢測中心?!肮δ懿牧虾铣珊幽鲜「咝9こ碳夹g研究中心”與上?,F代哈森制藥有限公司合作的科研項目“格列齊特合成工藝優化”投入使用。
測繪與規劃學院“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與商丘市建筑勘察規劃設計院合作,先后完成了商丘市劉口鄉、睢陽區宋集鄉以及71315部隊營區地形圖勘察測量和控制性詳細規劃;“測繪遙感與城市空間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數字商丘建設,發揮了技術支持作用。
生命科學學院與商丘市梁園區政府開展“草莓新技術研發推廣及人才合作”,培育的草莓脫毒新產品形成規?;a;植物與微生物互作重點實驗室與奧神面業、梁園區政府共同協同建立“功能性食品研發協同創新中心”;與河南麗群養殖有限公司簽訂《“麗群”黑豬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生產技術體系推廣與應用》項目,經兩年多的潛心研發和技術轉化,取得重要進展,獲得第十二屆農場動物福利獎金豬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等知名媒體對其進行了報道。
2017年1月21日,在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我校作了《深化改革轉型發展 加快推進應用型大學建設》典型發言。2017年,學校主辦“首屆產教融合實踐育人發展峰會”,幾十家高校和企業齊聚商丘師范學院,探討交流產教融合、實踐育人機制、做法,為地方本科院校推進校地合作協同育人提供了新路徑、新經驗。
![]() | 版權所有:商丘師范學院 | 豫ICP備05002432號-1 招生電話:0370-3057992/3057995/3057997 服務郵箱:xxzx@sqnu.edu.cn |